全球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。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,其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,因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必答题。ESG强制披露时代即将到来。今年5月1日,上海、深圳、北京三大证券交易所发布的《可持续发展报告(试行)指引》将正式施行。上证180、科创50、深证100、创业板指数的样本公司,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450余家公司被纳入强制披露名单。
近日,央行等七部门发布文件,首次明确将ESG纳入信评,进一步凸显了企业做好ESG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。
业内人士指出,目前大部分中国企业正处于“制定ESG战略规划、摸清数据现状”的初步阶段,不少企业在编制ESG报告时存在内生动力不足、定量数据缺失、内容流于形式等问题。对上市公司而言,未来可能需要在一份报告中综合参考多个方向进行分析。企业应尽早启动ESG报告编制工作,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披露要求。
根据《指引》要求,上市公司需在2026年4月30日前发布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。《指引》包含6章63条,设置了21个具体议题和约288个信息披露明细指标。
业内专家透露,目前企业的整体ESG披露状况不理想,披露率偏低、质量欠佳,因此有必要持续推进相关工作。为了帮助上市公司更好地理解和适用《指引》,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已组织开展了《指引》与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(ISSB)、全球报告倡议组织(GRI)、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等境外机构制定的标准和规则的对比分析工作。
业内人士建议,企业编制ESG报告并无特定的最佳时机,应尽早启动。在《指引》实施初期,被要求强制披露的企业有一定的过渡期,而未被强制要求披露的公司也应积极准备。评级机构商道融绿在其发布的《A股上市公司ESG评级分析报告》中指出,更多、更好的ESG信息披露将显著提升企业的ESG评级水平。
业内人士还指出,企业在编制ESG报告时应深入研究国内外的披露框架与要求,建议寻求专业第三方机构合作。第三方机构可根据企业数据进行量化分析,并赋予各项指标相应权重,以确保企业在各个议题上的评价达到行业水平。
大部分上市金融机构在ESG信息披露方面表现突出,为其他企业树立了榜样。数据显示,2022年A股披露ESG相关报告的企业中,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率最高,达到89.8%,其中上市银行的披露率为100%。
业内人士认为,聘请第三方机构撰写ESG报告对中小企业而言成本较高,从长远来看,企业自主编写报告更具可行性和性价比。ESG报告的本质是讲述企业自身的故事,企业在初期可聘请第三方指导,但最终需自主编写报告,实现自我提升和内化。